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张苍水在宁海的史迹

张苍水在宁海的史迹

关键词:宁海,历史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ADMIN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ningha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41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张苍水(1620-1664)名煌言,字玄箸,号苍水,明末宁波鄞州人。崇桢十五年(1642年)举人,能文章,善骑射,好论兵事。弘光元年(1645)与钱肃乐等起兵反清,举鲁王监国,官至兵部尚书,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。南明永历元年至三年(1647—1649),宁海健跳还建立过临时行都,鲁王朱以海(朱元璋第十世孙)监国于健跳。辅佐鲁王的大臣有大学士孙嘉绩、熊汝霖、沈宸荃、郑遵谦,尚书吴忠峦、李向中,左副都御史黄宗羲,兵部侍郎张煌言,定西候(原名石浦游击)张名振等。鲁王监国健跳期间,三门湾沿海一带成为抗清前线,这里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事。据《明史·张煌言传》记载:张煌言命王翊、刘翼明等将领攻破上虞县城,杀清朝知县刘方至,开仓运粮至健跳以济王师。永历十三年(1659)与郑成功合兵,进入长江,围攻南京。他还率军抵芜湖,乘胜攻下4府3州24县。终因郑成功兵败,孤军无援,只好焚舟登陆,在清军追击之下,一路逃亡 。大致上沿着新安江水,向东南跋涉,身边只剩了一个十来岁的书童,叫做杨冠玉。这人年纪虽小,却是张煌言身边的有名之辈。他们渡过长江,又经池州、东阳、义乌诸州县,翻越天台山山脉,来到宁海海滨。艰难跋涉一月余,潜行穷山二千里,历尽千辛万苦,只为一个目的,重整旗鼓举义师。

    据中华书库《张煌言故事》一书介绍,当时有个在宁海缑城街头扫地的老头,儿子曾参加义军。当他看到张苍水三人时,为了他们的安全,把他们转移到宁海东乡长亭。张苍水在诗中提及,“海滨居民闻余生还,咸为手额,且以壶浆相饷”。清诸生李聿求在《鲁之春秋》一书中提及“十月,公聚兵复屯于天台长亭乡”,书中的天台是习惯旧称,长亭属宁海,因宁海位处天台山东麓,故方孝孺、胡三省等人籍贯都冠以天台。张苍水看到长亭位于三门湾,海上交通相当方便,除了几座不高的丘陵,多是一马平川的滩涂,再加三门湾原有的基础,审时度势,决定将长亭一带作为复明反清的基地,开始招募、训练兵士,同时围垦海涂,开荒种植粮棉补充军需。在张苍水的感召下,当地百姓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围筑失修海塘,后又积极参加农垦,加入抗清队伍。山头村《旗山冯氏宗谱》载:“明鼎革矣,帝胄鲁王长阳驻跸浙东,衣冠如旧……”沿海一带的衣饰还是明朝服装,说明老百姓十分支持张苍水的义举。山头村的旗山,上有明初建造的烽火台,清人胡虞韶登高远望,对同游者指指点点:“高瞻远瞩,洋洋东海,彷佛披图可得其概,而三门湾尤近在咫尺。此湾滨于宁海之东,南界乎象山之西南;东通林门,而硧瓦门、东门、锁门为之门户;北袤石浦昌国卫,而极之定海;南联朱门佛头,以达青塘门;西自健跳所所辖之五屿洋、蛇蟠洋,以及海游、沙篓、白峤诸港,诚宁象之咽喉,东南之屏蔽也……”作为军事基地是比较理想的,村东的西山庙自然而然成为张苍水的指挥部。一些在北征中被打散的残部也纷纷赶来相聚,张苍水凭借自己的威望,重新召集部队,很快又形成了一支颇有战斗力的水师队伍,此后曾主动出击,打过胜仗。现今旗山山腰留有练兵场的名称及传说,据说是张苍水当时练兵遗留。张苍水在《岛居八首》中自豪地吟诵,“只此扶桑国,居然细柳营”,说明当时招兵已经初具规模。

    山头村的西山殿内,原有一块《山头重筑海塘碑记》,为张苍水亲撰。他说:“台之缑城,枕山负海,其东鄙,即尾闾也。有乡名长亭,吞吐潮汐,居民日与鱼鳖为邻。而地脉涌出,赘附一沙,与龙山相峙对,地号山头,实沮洳场也。……迨国变频仍,鳞介易我冠裳在,十余年来,义旌遍海外,戎服繁兴。海滨遗黎,朝秦暮楚,供亿竭于两国,民力用是益殚……余自乙酉倡义,飘泊海曲有年,近复鞠旅于缑城外岛,闻之怅然……出金五十为倡,鸠工经始。而义士冯等为之醵金钱,聚土木,以虔其事。大抵富者输财,贫者输力,靡不奔走恐后。因就其故址,增以新防:凡埤者崇之,圮者累之,阙者修之,薄者丰之。自冬徂春,盖三阅月而工始千竣”,可证他计划在三门湾作为根据地,准备长期活动,并为当地老百姓筑堤捍潮,自耕自屯。第一年就和山头村百姓,军民联合筑成门前塘,又围一河作淡水灌溉。清学者全祖望在《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讲钱公神道碑铭》也载,“小住缑城,而陂塘之利传之无穷”。张苍水当年筑就的海塘遗址,据当年宁海县志办公室人员考证,山头村确有一个塘名叫“前门塘”,在长青公路山头段南侧,约200米。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,至今这条海塘百姓也称之“王爷塘”(煌言之谐音)。

张苍水诗文集》载有一诗,也在宁海长街所写,可证

《寄宿石塘庵,与居人道定西侯往事》

汉腊谁留十五年?
琴亡岛屿尚苍然。
野人偏爱甘棠树,
义士犹吟华屋篇。
海有浮鸥怜后死,
村无眠犊忆前贤。
请看缑岭今宵月,
可得将军勒马还!

    旗山东北麓,原有石塘村,旧有石塘庵,就是张苍水当年兵败南京,回到宁海长亭时,寄宿过的,诗中提到缑岭,是宁海的特称。诗中回忆起当年与张名振并肩作战的情形。南明永历六年至九年(1652—1655)时,张苍水、张名振多次出师,经舟山,攻崇明,自吴淞口入长江,略瓜洲,逼仪真,破镇江,题诗金山,泊燕子矶,望祭明太祖陵,烽火达江宁。与郑成功部将陈六御合兵取舟山,迫使清台州守将马信投降,从而控制了三门湾全境。现在张苍水趁清兵鞭长莫及之时,积极开创三门湾一带战略要地。《东洲王氏宗谱》载:“明末时,郑国姓拥兵福建,弘光南都失守,于是台州立鲁王监国。后胜,自福建沿海攻南京,兵败,仍散舟海中……明宁波张璜贤(煌言)集兵海上,张鸣俊结寨海岛,阮六领兵破宁海……”因为有这样的基础,此时,张苍水活动范围应该以南田为中心,包括满山、田湾岛、五屿门一带。

    满山岛上及旗山山腰都建有孤魂祠,除了祭祀海上失事的渔民外,更有可能祭奠复明反清的英灵。至于旗山顶上烽火台前的两座土墩,相传是张苍水部队遗留的武器库,传说并非空穴来风,也许有其来历。随着形势的变化,才移师象山等地。张苍水借助三门湾优越的地理位置,沿海抗清数年之久,于康熙三年(1664)七月十七日,因叛徒出卖,在南田花岙岛被清军捕获,押解去杭州途中,三门湾沿途百姓头顶香盘酒肴,跪送于道,恸哭声闻于百里海滨。

    如今宁海谱志多次提及清初沿海遭海盗侵扰事。如《东岙王氏宗谱》载:“……康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,海盗登岸,掠东岙之男妇为质以取饷;康熙十六年六月初一,盗复登岸,王伯飞率众御之……”;又如《阮将军庙碑记》载:“将军姓阮氏,讳玉,浙江宁波人也。官宁海营千总,我朝定鼎之初,海寇作难,滨海居民尽迁徙通都广邑间,至康熙九年平定后,始复故宇。将军奉上官调守长亭,地方修广数十里,东遮缆海口、南渡下洋、西青珠、北戴岙、西北界连胡陈。兵不满百人,时虽海氛稍静,余孽犹存,潮汐往来,窥伺劫掠。将军甫到汛,即联胡陈汛为唇齿,添设斥堠,严加警备,贼不敢逼……” (《长亭谢氏宗谱》);《山头冯氏宗谱》载:“越明年,清师渡江,诸王入海,兵寇交讧,民难安处”。类似的记载在宁海各姓宗谱中尚有不少。其实这多是义军余部所为。在张苍水被捕牺牲后,由于群龙无首,军队又多是水师编制,战船火炮,并非民船,再加不少人不是本地人,没有群众基础。他们只好结寨海上,仍进行小规模的反抗清政府活动,但需要筹粮筹款,有些行动难免过激,再加上少数不良分子所为,沿海居民深受其害。如上面提到的宁海长亭阮将军庙,他为海寇所害,群众立庙纪念。而且这些宗谱都在清代中晚期修撰,难免对义军余部有些偏激,记录的多是海寇的罪行。不过有些宗谱也提到不少“海盗”是劫富济贫的侠士。 

    从宁海历史上分析,沿海一带本是富庶之地。清世祖顺治十八年(1661)七月,郑成功一部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抗击清军。为了最后消灭其 反抗力量,防止近海居民与台湾郑成功的交往,根据房星焕、黄梧及施琅等人的建议,清政府以坚壁清野之法困之,发布迁海令,又称“迁海政策”。宁海主要有抗清复明的张苍水残部等因素,成了迁海的主要地区,“悉迁海滨之民,而火其庐,立木为界,越界者,即以通寇论罪”(《旗山冯氏宗谱》)人口被迫迁往天台、仙居等县,凡迁界之地,分别内迁30~50里,土地全部废弃,沿海的船只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烧毁,城堡全数拆除,大树也被伐,建造木城,重新划界围拦,民不得出外界一步,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。越界者不论远近立斩不赦。这一次“迁海”前后共经历了20多年时间,对宁海的社会、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。展界时,清政府对山头村却要推迟恢复,《旗山冯氏宗谱》载:“康熙己酉,上谕展复,自长街止,桑梓(指山头村)犹属界外,(启宸)公年二十有六,而胆力过人,与兄君元控督抚两院,始得全复,庚戌归里……”其中原因不得而知,进一步说明山头村已受到清朝政府的注意,毕竟张苍水在此地建立过根据地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911648573 传真:18911648573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