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宁海十佳系列——古戏台

宁海十佳系列——古戏台

关键词:宁海,旅游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ADMIN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ningha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748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古戏台的历史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,人间的悲欢离合,世上的喜怒哀乐,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有声有色,有情有味,许多波澜壮阔、风流缠绵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人们,这戏台就是老百姓离也离不了、忘也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。这种情景在今天还在宁海延续。宁海古戏台现存约有一百二十多处,多有戏台藻井。而最精美者即崇兴庙和岙胡胡氏宗祠三连贯藻井戏台,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为代表的二连贯藻井戏台,各以精美的工艺形式展现在世间,单藻井戏台数量更多,也不乏有精美之作。

1、崇兴庙古戏台

  崇兴庙位于西店镇五市溪北岸的石家村与后溪村之间,为二村共有,康熙中期,石成崇(1643—1722)字懋仁,号奇峰,督修祖祠,并创建崇兴庙;石云台(1799—1860)讳义鼎,字大雷,于道光二十一年(1841)迁崇兴庙于石家宗祠左侧,戏台及三连贯藻井系同时建造。后因石氏祖祠因火灾被毁,石氏后裔就将两处建筑合而为一。崇兴庙建筑工艺精美,气势恢宏。它冲破古建筑的尊卑制度,采用高规格的三连贯藻井,制作细腻,彩绘绚丽,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清早中期的建筑特色,显得古朴、大气。

    崇兴庙沿中轴线依次为仪门、戏台、勾连廊、正厅。总建筑面积有969.9平方米。戏台与勾连廊连成一体,屋面横架于仪门与正厅之间,呈“工”字形,木结构,三面空旷,阔4.9米,进深6.7米,台面离地1.5米。勾连廊两间,戏台与勾连廊内顶构筑藻井3个,称“三连贯藻井”。戏台四柱落地,方形,无勾栏屏风。藻井呈圆形,径3.58米,深1.2米,用薄壳透雕花板层层盘筑,呈现十八层阶梯状。井口一层,周匝以壸门,象征神仙出入之门。其上有十六个坐斗等间距设置,层层出踩,与上层斗拱相连,连结成十六条升龙之状。其中有八条“龙”升之顶部铜镜处。铜镜正中原有圆雕龙头,现无存。每座斗之间,用镂雕花板作为横向联络材,使井身牢固紧密。重翘升龙也起着美观与加固上下结构的作用。通体用彩绘,凝重而华贵。戏台额枋上施平板枋,平板枋上各置平身科四攒,下设垫拱板。七踩三翘,品字形斗拱。角柱上斜向重翘四组,承托老角梁。老角梁与仔角梁之间置有枕头木,额枋上均有彩绘。戏台的廊柱前有这样一副对联:

一枝花开向牡丹亭沉醉东风情不断

四声猿惊回蝴蝶梦浩歌明月想当然

    勾连廊纵向筑砌,单檐硬山顶,额枋上置有座斗,出三踩。华拱上置十八斗,上复置厢拱二道,承托挑檐枋。内额枋平身科三攒,外额枋四攒,外间额枋与平身科亦与前同。老角梁上安仔角梁,翼角起翘,与正厅前檐相连。勾连廊中(第二藻井)呈八角形,径3.58米,深1.2米,结构与戏台藻井基本相同,通体彩绘,四角平棋板上绘有双喜图。勾连廊外间(第三藻井)外呈八角形,内为圆形,尺寸与构造方法多同于前,通体彩绘,白底朱红,古韵未减。

    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2、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

  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梅林街道岙胡村的胡氏宗祠,堂号为“积庆堂”。清嘉庆二年,邑庠生胡元实(1729—1812)带领族人首建胡氏宗祠。咸丰四年(1854)以胡寅阶为首事,将前厅三间平屋改建成五间楼房,上世纪二十年代,改造戏台和勾连廊(俗称工字屋),前后共花了7年时间,增设三连贯藻井。

岙胡胡氏宗祠戏台与勾连廊、屋顶连为一体,纵向接壤于仪门与正厅屋面,呈工字形。无勾栏。正中树屏风6片,书古诗。内额枋正中挂“飞云驻”匾额。两台门分别书“来兮”“归去”扇面小匾。柱联为:

一方平台演尽古今风流

数尺之基走遍天南海北

    戏台额枋上施平板枋,每枋各施平身科四攒,一斗三升,出两跳,外拽如意拱出3跳,承跳檐枋,内承井口枋。三面额枋上各置方形三层仰莲垂花短柱,中间以花芽子透雕板,原台柱头上有三国人物牛腿雕件,今无存。圆形戏台藻井呈螺旋式叠涩盘筑,右旋,以十六个龙头状坐斗向上重叠,恍如16条金龙在旋涡中转动,有搅海翻江之态。此时的龙为降龙状,有“天降大任于斯人”之意。坐斗刻作面目完整的龙头状,分设于井口,龙尾归结于井顶明镜。井壁连拱板上雕刻着双龙抢珠、戏剧人物、奔马、游鱼,清晰可辨的水草花纹图案无处不见。纵向勾连廊(俗称工字屋)2间。第一间额枋与戏台柱相接,各柱头间都纵向饰以透雕雀替,呈展翅状。横向额枋上均挑出枋头,原有雕件无存。平板枋上各用平身科5攒,出3跳,每间各有藻井一个。纵第一间藻井(简称第二藻井),圆形,呈现八卦盘式,额枋上斗拱各内跳7踩,承托藻井枋井口,上雕有小壸门一周,意味着天神进出的门。并在此各设龙凤形坐斗16个,各各重翘,刻作成八龙八凤,均以降龙降凤之姿。凤尾停落井中第八道连拱板上,龙尾归结于井顶明镜,镜中有彩绘盘龙一根,意味着一龙生九子。井口旁三角形天花板上绘有骊马,骊马即骊龙,它能献东海明珠,也是龙种。纵向第二间藻井(简称第三藻井),呈圆形,大小井口分二道,仰视犹如铜盆帽。帽檐处绘有细腻的如意花鸟图案,井顶是彩绘双鱼明镜。第一道井口与第二道井之间,置纵向弧形条木,犹如重翘,间以龙凤坐斗8个,各与第二道井口内的八条“龙身”(翘)联成一体,归结于明镜。小藻井内各层叠装连拱板八道,明镜彩绘有双鱼。

    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3、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

  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强蛟镇后舟、下洋两村之间。魏氏宗祠为二村共有,二村合称为下蒲。浦江魏氏于清康熙八年(1669)在大园地镇福庵之右建大堂三间,道光年间扩建成五间。光绪十六年(1890)建仪门、戏台、厢楼等。

    魏氏宗祠坐西朝东,戏台阔4.8米,深4.7米,台面离地1.5米,与勾连廊梁架交接,组合成一个整体。额枋头出跳,上安角神及凤穿牡丹等圆雕件,平板枋上施平身科四攒,叠拱一斗六升。内额座斗刻成龙凤状,里外拽各七踩,用如意网拱。内部正中挂“可以观”木匾,台后立屏风八扇,彩绘以八仙故事,并书“月落鸟啼霜满天”诗句。藻井圆形,牛毛螺旋式,右旋,呈“S”形递升,以一种旋风式的设计,在收到实用功效的同时,似乎又感受到虚幻的神力作用。纵向勾连廊一间,歇山顶,正脊中为牌珠顶,两端为吻兽,下塑“和合两仙”。额枋上各施平身科四攒,内外拽,出七踩。额枋头出跳,刻成狮凤状。角科左右各出斜昂四组,正昂一道,翼角起翘。内顶设八卦台阶式藻井一个,刻成十六个龙凤座斗,以重翘连接,成龙凤形。八龙至明镜,八凤至第十一层连拱板。井口四面为三角形天花板,各个绘蝙蝠纹。第二藻井下建有多排木凳,这是专为客人准备的,本村人不能坐。厢房楼下为女生专坐,楼上为孩童区域,本村男人要自带凳子坐在大殿里观看。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4、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

  潘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桥头胡街道潘家岙村,清代乾隆甲辰(1784)由潘家兴、家思、家瑜等倡建。建亨堂三间、戏台一所。至嘉庆庚午(1810)族长家齐首事建前厅楼屋五间。民国壬午年(1922)宗长潘达品偕首事将前楼戏台及两厢进行大修。潘氏宗祠在文岙之北,戏台为方形四柱平台,围以工字格勾栏,面阔4.2米,进深4.2米,台面离地1.5米。台后有屏风6片,挂“半入云”四暗抹头匾。上下台门挂“归去”“来兮”扇形小匾。额枋上无平板枋,各置平身科四攒,出二跳,枋下用龙凤雀替。藻井为台阶式,用小座斗,重翘,构筑成降龙十六条,以镂空彩绘连拱板横向连结,分8道,层层内敛,其中四条龙尾至铜镜,另四条升至一半而止。既古朴又牢固。勾连廊一间,单面横向歇山顶。额枋上无平板枋,各按平身科四攒,出3跳,穿插枋头刻鹿、凤、象。藻井呈八角形,结构基本与戏台藻井相同。整座宗祠紧凑小巧,彩绘原汁原味,古韵盎然。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
5、双枝庙古戏台

  双枝庙,原名灵隐庙,为深甽镇里岙片清潭、上张、横山、孔家等六个自然村的张、竺、孔三姓共祀神明之所,为里岙境主庙。庙坐南朝北,戏台为歇山顶,上有两只石狮,戏台宽4.9米,深4.9米,台面离地1.4米。正脊塑有双龙抢珠。藻井特大,用牛毛纹罗旋叠涩盘筑,明镜之中雕一麒麟。平身科各用4铺作,出7踩,用枫拱,各间以护拱板。角科角昂,由昂重叠,共十道,用左右垂花柱,低栏围绕,用工字格棂,上嵌心园板,每板一字,台前为“戛”、“玉”、“鼓”、“瑟”;东侧为“吹”、“笙”;西侧为“敲”、“金”。雕板为“双虎相搏”、“童子踢球”、“双鱼嬉水”、“双鹿逢春”、“双马扬蹄”、“双犬富贵”、“童子击砖”、“福禄寿喜”。有柱联。楼分高低两层,以便看戏。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6、城隍庙古戏台

    城隍庙古戏台位于跃龙街道桃源南路。城隍庙始建于唐永昌元年(690),南宋隆兴元年(1163)改建。1935年对城隍庙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,城隍庙主体建筑共有四进,自南至北轴线依次为照墙、五凤楼、戏台、泛轩、大殿、后宫。附属建筑有台门、总曹殿、无常殿、东西看厢、财库,建筑面积1244平方米,是宁海县现在规模较大的古建筑。戏台面阔4.9米,进深6.7米,台面离地1.5米,有30平方米,台中悬挂“思无邪”匾额,巍然壮观。戏台为重檐歇山顶,飞薨翘檐,凌空耸立。正脊为龙吻吞脊,垂脊角上堆塑一个头戴宫花、身穿状元袍、眉清目秀的屋顶状元。两垂脊上,分别塑有瓦上将军,分红将军和白将军,手执冷兵器,威风凛凛地守卫一方。岔脊上各塑有仙人、海马、狻猊等脊饰。状元和将军意喻邑内能出文韬武略的人才,吻兽和其他的脊饰则反映了一种避火的心理。戏台额枋上的鸳鸯如意拱层层出跳,承托着沉重的藻井,圆形,呈斗拱螺旋叠涩盘筑,由廿层师尾花拱和龙凤透雕花板构成,井口以16个龙头状座斗向上重叠,出斗拱15跳,从第一跳起,每个斗拱右侧斜跳如意小斗拱一个,成龙形,龙尾归于明镜,每攒之间以透雕连拱板相连。低栏环绕,为“美人靠”形式,雕琢精致。角科和平身科头拱昂外科构成飞檐翘角。柱顶枋端分别饰有狮子和人物木雕,工艺精美。戏台额枋上,有一幅绘制于民国廿四年的彩画。城隍庙古建筑1962年以王锡桐起义遗址名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,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 

7、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

    龙宫陈氏宗祠位于深甽镇龙宫村村口。堂号是“星聚堂”,明崇祯十六年,始建大殿三间、中厅平屋三间、车门三间二弄;乾隆三十七年陈仁彦在东侧厢后建朝南楼屋三间;嘉庆十九年,将戏台拆卸,推放重竖,中厅平屋改成楼屋,并调整其他建筑,保证宗祠方正;道光十一年(1831),开放大门外道路,筑砌围墙;道光廿六年(1846)重竖大殿,放开两厢,增高地基。东厢外头新建楼屋三间,匾曰“绿就轩”,自后屡有维修改建,渐成今日规模。戏台面阔4.9米,进深6.7米,台面离地1.5米。为单檐歇山顶,青灰筒瓦,正脊龙吻双尾作S形上翘,直刺青天,显得古朴灵动,飞檐角脊饰卷草镂空雕件,纤丽中见庄重;戏台台底悬空,由四根石柱延四角边固定,同台顶联成一体;用简化飞椽。三方敞开。无勾栏。额枋上施平板枋,各设平身科四攒,内外出假昂3跳,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,檐下桁枋挂落雕刻精美,以回纹分隔人物故事图案;戏台藻井,圆形,井双层,各镂刻一周精细的花纹,井圈上周绕佛龛形小壸门。圈竖由十六组斗拱组成放射状,覆斗式八卦形,盘龙圆心结顶,周边复套一小八卦,并由八条游龙镶嵌其间,明镜上彩绘“阴阳太极图”,整个构件规正精致,富丽纤巧。

 


8、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

  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马岙村,创建于明万历八年(1580),顺治五年(1648)因俞抒素领导的“白头翁”起义,宗祠被清兵烧毁,康熙十九年(1680)于原址上重建。宣统二年(1910)遭火灾,民国元年(1911)族人推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,戏台亦建于同时。戏台柱上原有对联,现已模糊不可辨。这样反而突出此联,别有一番情趣。戏台为四柱重檐歇山顶,无脊饰,瓦面有瓦神,四周飞檐,直刺青天,显得古朴灵动,角脊饰卷草雕件,纤丽中见庄重。台面呈正方形,面阔 4.7米,进深4.6米,台面离地1.5米。四周绕以低栏,由木构成回字形图案,并镶以戏曲《白蛇传》、《桃园结义》等图板多块,后有4扇屏风。戏台藻井是整座戏台的精华,造型独特,藻井异形拱昂组合成螺旋型,用十六条重昂旋涡;每条以十三个假昂组成。底部设一龙首,昂和龙首共二百二十四只。龙首与每一假昂雕有一蝉,龙首之下雕一狮,代替小座。层层叠叠,错落有序,结构巧妙,甚是精湛。戏台前柱的古代人物,雕工精湛,生动可爱。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 

9、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

    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甽镇大蔡村。因当时始建于南宋的小祠堂,随着人口的增多,胡氏族人感到旧祠狭隘,于清嘉庆己巳年(1809)八月廿五日丑时,选地新建“追远堂”戏台藻井亦同时建造,其豪华,精致遗风随处可见。辛未年(1811)十月初二日未时全面完工,即为今日之规模。戏台与勾连廊梁枋交接,枋头交接处用丁头拱和雀替承托。戏台藻井呈八卦盘香式,层层叠涩盘筑,用斗槽板为联络材,以小座斗拱昂作承托,逐层收缩。翘昂逐层相连,刻作成龙凤状,共16条,其中8条升至井顶结点。额枋上铺平板枋,上安4铺作,内外拽,各出7踩。额枋头亦刻作成龙头状,角科内拽5踩。纵向勾连廊一间,歇山顶,设小藻井一个,台阶式,八角型,形制基本与大藻井相同。两侧设小卷棚,视觉上达到对称和谐的美观,额枋上铺设平板枋,纵横额枋上各立平身科4攒,内外拽,各出3—4挑。并有内拽角科,承托井口抹角枋。勾连廊与正厅相距1.65米。戏台面阔4.8米,深5.8米,台面离地1.6米,四柱落地,三方敞开,无勾栏,设屏风3片,台前柱上有抱联。 

 

10、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

    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强蚊镇加爵科村。清道光十八年(1838)始建“林氏家庙”,戏台无望柱栏板,三方敞开,四柱落地,宽5.3米,深4.75米,离地面高1.3米,台后柱用屏风,额枋上挂“今古奇观”小匾。戏台为单檐歇山顶,檐下饰如意斗拱,檐口、雀替、阑额上面的木雕刀工讲究,图案精美,三方额枋上均铺平板枋,各施平身科3攒,内外拽,各出2跳。角科与勾连廊共有,内外拽,各出正心昂,斜昂2跳。戏台中央顶上有藻井,口径特别大,上下分三道,第一道呈八角形,红底板,无刻饰,其上周绕竖向弧形木条;第二道也呈八角形,井口刻作有连枝花卉,井壁内依八角弧线,间以斗拱八攒,九踩五跳,层层上跳,其中第三跳不用华拱,却以荷花花结代替;第三道圆形,周绕透雕花板,井口内各用葵花盘花结与下层华拱相接,井顶平铺木板,正中贴一镂雕“团寿”周绕以透雕五蝠,图意为“五蝠捧寿”。井周边四角平棋板较狭,刻作有龙凤,均施以彩绘。攒坐斗犹如一只只龙头,层层相叠,逐层收缩,交会于井心代表八卦的双鱼,每攒踩与踩之间有花板相连,花板后有衬板,每踩斗拱之间有彩绘,层层叠叠,错落有序,结构巧妙,甚是精湛。两根青石台柱上刻有对联。勾连廊藻井一方抹角梁由戏台额枋及角科外拽的斗拱所承托,藻井用纵向的大小卷棚,左右月梁单面刻作,为高浮雕,图文为双龙抢珠、和合两仙。枋与柱交接点均用云纹逸仙等雀替。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911648573 传真:18911648573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